面對大陸的「大」,台灣很「小」,如何相處?這需要智慧,茲整理中華文化中關於「大」、「小」相處的言論精神供參考:
- 惟仁者能以大事小,惟智者能以小事大
齊宣王問曰:交鄰國有道乎?孟子對曰:有,惟仁者,為能以大事小,是故湯事葛,文王事昆真;惟智者,為能以小事大,故大王事獯鬻,勾踐事吳。以大事小者,樂天者也,以小事大者,畏天者也。樂天者,保天下,畏天者,保其國。詩云:畏天之威,于時保之…(孟子·梁惠王下)
- 王霸與大小
以力假仁者霸,霸必有大國;以德行仁者王,王不待大(孟子‧公孫丑上)
- 處小國,當卑當遜當忍恥
處小國者,當卑,當遜,當忍恥,當屈身,豈不以弱者小國之常耶?息之為息,在春秋之時,至微也,介乎大國之間,雖袛慄危懼,猶恐不能自保,況敢與人爭乎?當其與鄭違言之際,息侯盍自咎曰:小大之不敵,天也;小國之見陵於大國,亦天也,天實為之,吾其敢逆天乎?今乃不勝一朝之忿,忘其小而犯大,宜其自取覆敗,而五不韙之責皆萃其身也。然鄭息俱有違言,鄭之大,不先加兵於息,息之小,反先加兵於鄭,何耶?蓋小國之心,常疑人之陵我,故忿心易生,此息師所以先動也。
是心也,非特息侯為然,凡人之處於困阨窮弱之地,其最不平者,莫甚於人之陵我,吾將有以曉之:當貴盛之時,人之奉我者,非奉我也,奉貴者也,當貧賤之時,人之陵我者,非陵我,陵賤者也…(東萊博議,卷三,第4篇,「息侯」伐鄭)
- 大者宜為下
大國者下流,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。牝常以勝牡,以靜為下。故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大國不過欲兼畜人,小國不過欲入事人。夫兩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。(老子,道德經,第61章)
- 強大與小弱‧威利與行可知
強大未必王也,而王必強大。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?藉其威與其利。非強大則其威不威,其利不利。其威不威,則不足以禁也,其利不利,則不足以勸也。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,故以禁則必止,以勸則必為。威利敵,而憂苦民,行可知者王。威利無敵,而以行不知者亡。小弱而不可知,則強大疑之矣,人之情不能愛其所疑,小弱而大不愛無以存。故不可知之道,王者行之廢,強大行之危,小弱行之滅。(呂氏春秋‧慎行論‧四曰壹行)
- 國小與賢者為徒,自安
國雖小,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,其車足以乘天下之賢者,其財足以禮天下之賢者,與天下之賢者為徒,此文王之所以王也。今雖未能王,其以為安也,不亦易乎?… (呂氏春秋‧慎大覽‧四曰報更)
- 不向前安能成其大
《序掛》:「有事而後可大。」須看此句,天下之事,若不向前,安能成其大?如士人為學,有志伊、周事業,也須是向前去(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一,門人集錄易說上,第31頁,呂祖謙全集,第二冊,浙江古籍出版社)
- 總結歷史,開闢未來
人們都知道我曾經三上三下,坦率地說,“下“並不是由于做了錯事,而是由于辦了好事被誤認為錯事…總結歷史,不要著眼於個人功過,而是為了開闢未來…我們根本否定“文化大革命“,但也應該說“文化大革命“也有一“功“,它提供了反面教訓…三中全會確定將工作重點由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、建設四個現代化為重心…就是因為有“文化大革命“作比較…(鄧小平,總結歷史是為了開闢未來,鄧小平文選,第三卷,271頁)
- 和平,何等暢快
天地萬物只到和平處,無一些不好,何等暢快!(呂坤,呻吟語卷一,第647頁,中華書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