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百羽律師
最近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揭曉,跌破一堆專家學者的眼鏡,民調一直處於落後狀態,更被主流媒體與諸多名人冠上一堆污名的川普,竟然當選!
投票前最後的造勢晚會上,一堆電影明星與歌手站台幫希拉蕊加持,反觀川普,不斷的趕場,造勢晚會上卻沒有明星站台,只能自我安慰的說,我們不需要那些明星,只需要偉大的點子讓美國再次奮起,聽了好不淒涼。
但同時也感覺有點怪怪的,川普不是常常在電影中客串,自己甚至也有一個節目,跟演藝圈關係也不錯,怎麼竟沒有一個明星幫他站台?
究其所以,可能是人性吧?「錦上添花」跟「落井下石」,這種事大多數人都比較喜歡做,為何?因為跟多數人站在一起總是感覺比較安全,跟著多數人一起罵,犯了錯大家一起承擔,往往最後就不了了之 ; 但若是持少數意見,犯了錯,甚至沒犯錯,都有可能遭受多數意見「打落水狗」式的無情言語霸凌。
當一個人已經被主流媒體貼上「壞人的標籤」時,跟著眾人一起譴責,有時候會讓自己產生一種站在「壞人」的對立面,自己就是「好人」的錯覺。因此,爭相的去譴責那個「壞人」,讓自己感覺更像「好人」!實際上,誰是好人誰是壞人,真的是看主流媒體提供的表面資訊就能知道的嗎?「錦上添花」或「打落水狗」不會讓人格因此變成比較高尚,人類的最高道德情操的表現,往往在於「雪中送炭」,為何?因為「雪中送炭」需要的是敢跟多數意見站在對立面的「勇氣」!
傳播學裡面有所謂的「沉默螺旋理論」,大致上的意思是,主流媒體比較喜歡報導大眾愛聽的觀點,造成一種輿論制約的效應,持討喜意見者勇於表態,但持不討喜意見者,卻不太敢表態,而且這種情況會像螺旋一樣,不斷的迴圈而加劇,由於討喜意見龐大的壓力,導致持不討喜意見者聲勢越來越小,因此持討喜意見者聲勢就越來越大,此種狀況持續迴圈,造成持不討喜意見者更不敢表態。
本次美國大選似乎就有這種傾向,希拉蕊民調持續領先,川普卻被主流媒體貼上各種不名譽的標籤,言語粗俗、字彙量少、種族歧視、性別歧視、性騷擾、逃漏稅、設川普大學騙錢等等不一而足,眾多電影明星、歌手等名人站出來爭相譴責,怪物、懦夫、蠢蛋等詞彙都出籠了,甚至把支持川普的人污名化成大多是美國的「中下階層」,彷彿支持川普就等於智商低、沒文化、沒教養 ; 譴責川普的好像就是智商高、有文化、有教養,似乎站在川普的對立面,自己的人格就能提昇,而支持川普就是人格低劣的象徵,由此逐漸形成了「沉默螺旋」,也因此川普在投票前的民調持續落後,待投票結果一公布,沈默的大多數卻以選票逆襲,當場打臉了這些明星。
以第二次大選辯論為例,印象最深的一個問題,是有一位穆斯林提問者問到,現在美國瀰漫一股對穆斯林有偏見的氛圍,請問兩位候選人若當選要如何應對?川普率先回答,他舉了一個伊斯蘭炸彈客的例子,認為穆斯林看到危險應該要主動通報,要解決問題前,應該要把問題明確化 ; 隨後換希拉蕊回答,她經驗老道的說,美國立國之初就有很多穆斯林了,現在也有很多穆斯林的成功人士,我們應該讓穆斯林覺得他們是美國的一份子,不分族群只要願為美國盡心力的人都能在這安身立命,這才是真正的美國。
對比兩人的回答內容,川普的回答具體明確,但是可想見的會得罪一堆穆斯林,也會被一些人指責是種族歧視 ; 而希拉蕊的回答卻是十分冠冕堂皇,兩面討好,講得一口好作文,無怪乎被一堆明星爭相力挺,但這真的是對的嗎?或只是一種看風向的「政治正確」?
當總統也不是在比誰作文寫的好,而是誰比較能解決問題。當川普面對穆斯林提問者,還能堅定立場回答時,我在他身上看到的,是一個成功商人的魄力!因為他明確知道他的客層(主要票源)在哪,得罪穆斯林反而能讓更多白人投給他。反觀希拉蕊,試圖面面俱到,華麗詞藻堆砌,卻避談具體解決方案,在有識之士的眼中,會覺得誰是真的想要解決問題的?回頭看看大選結果,那些被抹黑的所謂「中下階層」,以選票表達沈默的力量,或許也就不那麼意外了?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