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及萬物能在浩瀚宇宙中的地球滋生,誠屬幸運難得,惟時而苦於天地災害(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);人受天地慈養既相愛,也受難於觀念衝突之害(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)。
理學承繼儒學,其中,程朱理學及陸王心學影響東亞讀書人一千年,非朱即陸,既鼓勵人們以聖賢仁義相愛,又使人窮經皓首,迷而辯礙,直到被西學所取代!繼而,人們又陷於西學中非資即社的功用與爭論,演變出兩岸分裂,大陸陷於極左與改革開放,而台灣也長期陷於非藍即綠的「愛台灣」與爭論。莫非「人之情厭常嗜怪」(呂祖謙‧東萊博議),矯枉須過正,必須偏離中庸,引人加深印象,才能博取傳媒及眾人耳目,以竟其功。但長期爭執下來,人民受苦!
編者擔任律師30年,在一千個案件中為委託人「據理爭權」,亦時時陷於原告有理還是被告有理的爭論中,在法官的「心證」下,有勝有敗,有喜有憂。2008年至2010年之間,台灣發生卸任總統惹官司,周法官與蔡法官的見解南轅北轍,到底客觀性在那裏?另外,連職司審判的台灣高等法院多位法官因收賄被押,暴露出原來法官的「心證」有可能被金錢改變了,法律及公平正義的客觀性跌落谷底!
余深有所思,乃離開法,閉門重讀影響中國、東亞一千年的程朱理學及陸王心學書籍。
簡要言之,朱熹認為理是萬物的根源,主張「格物窮理」,通過「多讀書」(泛觀博覽),掌握天理,故勤讀書、勤講學、勤著書,陸九淵(象山)(及王陽明)則認為「本心」最重要,在堯舜之時無書可讀卻人人知禮教,後人如失「本心」,看再多書又如何?從而,陸派認為讀書講學流於「支離」,朱派則認「本心」流於「禪」。
同理,法律人讀了很多法律書,條文、判例記了一大堆,但失去「本心」,亦可能涉違法。所幸者,「陽無可盡之理」(近思錄)、「積陰必復陽」(麗澤論說),法官之「各自為是」固無客觀性,然而也驗證司法之獨立!所應進者,復應歸於理,不應離理而孤立。
其間,於2009年8月與朱茂男兄、朱高正同學參加世界朱氏宗親會在褔建武夷山、江西鵝湖所辦「朱子之路」研習營,有緣閱讀以朱熹為主之宋明理學文獻,驚嘆召集鵝湖會「辯論」的呂祖謙(東萊先生,字伯恭)主張「兼取其長」的言論,仍切用於21世紀,甚有益於當前藍、綠、兩岸間之「求同存異」。惟因今人在「經濟社會」中多忙碌,無暇翻遍十六巨冊之呂祖謙全集,加以一切「西化」後,一般人對傳統文化失去應有之重視,縱其中之精華有益於今日者亦然。
余於展閱相關文獻後,竟能印證本人實踐之法學而獲心靈之平靜,乃花工夫編取其中切於今用之精華,並有意控制數量而成本書一小冊,如同好者讀之,而能與余同臻助益感應,亦幸也。昔孔子刪詩、書,朱熹、呂祖謙合作選編北宋周、二程、張四子之言論成「近思錄」,使古學重獲新生,余編此小冊,雖不能至,然心嚮往之。
編輯過程中,讀黃黎洲父子及全祖望所編《宋元學案》及《明儒學案》,深感黎洲先生於明亡抗清失效後,發奮編著明儒學案及宋元學案,用意深矣。宋元學案及明儒學案列宋代、明代諸儒言論、學派、師承系譜、事蹟,使後人於千百年後研究宋學明學,必讀之,然後,眾理學之儒者能「永垂不朽」,是可知黎洲先生寄情民族文化不亡之深意,其比一時之軍事、政事之勝負,影響更深百代。
俱往矣,武力強大之遼、金、元、清,能滅宋、明,但不免也亡於人,攻伐破壞但致亞洲沈淪幾八百年,惟儒學文化能倚學案而長存,黎洲先生之功巨矣!
台灣之文化力、經濟力大於軍力,類於宋,然多數人之深層意識中或有宋人之憂鬱,幸而處於東西文明交替之「成長期」,固不宜妄自菲薄,更應致力於所長之中華文化,與大陸及世界華人融和,緩和藍綠對抗。大陸更是處於農轉工之「成長期」,擁高位能之社會瀑差價值,經濟、軍力旺盛,更宜致力以儒學為主之文化,施仁政,行王道,避免宋、元、明、清之不幸,則亞洲之興,世界之褔,可待也。此時,祖謙先生所謂「求同求異」、「以廣大為心,以踐履為實」,「調和朱、陸,泛觀廣接」、「不必頰舌爭勝負」、「不向前安能成其大」之理學之呂學精神,當有益於斯道!
選編此輯,以下列三項標準:以祖謙先生言論之精華、切於今用及個人之樂趣為標準。序章略敍理學繼儒學之道及創新,第一章敍諸儒所稱之「呂學」之特色及諸學友朱、陸、張、陳、葉學說之精要,以資比較之功。第二章言呂學之精華在調和諸說之長,求同存異,甚有益於當前藍綠之和解及兩岸,相當於西學之「社會科學之客觀性」及客觀態度,真切用於今日也。第三章至第五章輯祖謙先生所述之理學、心學及功用之學。理學、心學、功用之學運用在法律實務方面,第三章之「理」,即法學上之法理、證據,第四章之「心」,即法官之自由心證,第五章之「功、用」即法律之社會功能及影響力。以上三章為法律實踐之三大要素,讀呂祖謙之言論,令本人在法學上深有體會。又,呂祖謙亦重文學,編者乃於第六章輯其「古文關鍵」之用法,論及「文學與載道」。同理,運用在法的實踐方面,法官之判決、律師之書狀亦係運用「文詞」乃能表達,「古文關鍵」對撰寫書狀亦能有所啟發。合以上為法的實踐之四大要素。
更讓本人意外的是第七章之法學、訴訟及官箴,讓本人鑽研實踐法學30年,亦折服其言論,特為之輯錄。再者,呂祖謙先生亦重於考察治亂及史學,故於第八章輯其關於治亂及史學心得,竟然也講到八百年後的「總統」一詞。
我們從社會之快速變遷而來,如何「處變易」關係著每個人之幸褔,同理,今日之榮景於歷史之長河中,應是短暫的,將來是否能長保榮景,甚是可疑,如何渡過「去工業化」?如何處變易,如何持續安心立命?編者至為關心,乃於第九章輯錄呂祖謙所編宋儒研究易經之心得,曰「處變易」!為了因應變遷,教育扮演重要功能,乃續於第九章輯祖謙先生之教育、為學論。
祖謙先生言論精到,著作等身,可惜的是,以45歲之英年早逝,並常遭親人先逝之痛,為勵世人,余乃於第十章輯其「養生、健康」及「快樂」之言論,期望世人重視健康、快樂。此外,人生有許多理想,但不免也受現實經濟之制約,人們於講論先哲為學之樂時,亦須看到其經濟生活及所以安貧之道,爰續於第十章錄當時之「奉祠」(經濟)制度!
昔朱熹因受學於李侗,而逃禪歸儒。本人以律師角色實踐法律30年,因讀朱、陸、呂、王、黃(宗羲)文獻而深刻體會現代法律應以儒學精華為本!法界出身之政治人物精於「法之辯論」,如更客觀、以理服人,更為可觀,是為序。
最後要對浙江師範大學、浙江古籍出版社及黃靈庚、梅新林諸教授表達敬意,他們傾心編輯、出版「呂祖謙全集」、對今人包括本人在內研究呂祖謙的學問,提供很大的助益。全集的編輯、出版將和黃宗羲父子、全祖望編著《宋元學案》一樣,永垂不朽。他們的編著於此刻讓我大略了解到司馬遷所謂「明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。一家之言,非一人之言。蓋以求同為主,存異為次,乃成一「家」之言(錢穆,詳見本書第94段)。呂祖謙全集的出版,有助於「理學之呂學」一家之言。余略觀《明儒學案》及錢穆《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》、胡適《載東原的哲學》,深感如祖謙先生一家之言多被重視,世人多以鵝湖會精神,兼容理學、心學、事功之學,則八百年來的爭論,或可減少許多精力吧?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