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百羽律師
近日司法院對於同志婚姻召開憲法法庭,正反兩派都各有廣大支持群眾。簡單來說可稱為保守派與改革派之爭,保守派認為民法若允許同性婚將導致家庭傳統崩壞的恐怖後果,改革派則認為同志也是人,為何要有差別待遇?
這讓我想到北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,也企圖突破傳統開創新局,算是改革派,但最後卻以失敗收場。究其所以,最主要原因在於得不到當時多為保守派的頂級知識份子的支持,只好被迫起用二流人才,執行面出了問題,終於導致失敗。但難道王安石的學問與智商竟勝過那些頂級知識份子?也未必,在我看來,主要是格局的問題。
宋神宗有一次藉著司馬光講資治通鑑中「蕭規曹隨」的故事,趁機問他:「漢王朝常守蕭何法,不變可乎?」結果司馬光居然回答:「何獨漢也,使三代之君,常守禹湯文武之法,雖至今存可也。」完全否定了立法院存在的意義,甚至認為一個王朝的衰敗就是因為修改法律。難道司馬光的學問不好、智商不高嗎?當然不是,但格局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為何古代讀書人常愛把「堯舜禹湯」掛在嘴邊,我想或許是因為年代久遠,很多事蹟已經不可考了,難以舉出反證去否定「堯舜禹湯」的完美人格,所以乾脆把「堯舜禹湯」神格化,作為一種道德圖騰?根據近代考古的發現,遠在商代之時就有以活人殉葬的習俗,雖然尚未考證此種習俗是否承襲自更久遠的夏代,但這種殘忍且違反人道之事,為何商湯沒有阻止?反而被列為「堯舜禹湯」的聖人之一?豈難道活人殉葬符合當時的人道?如果是這樣,那至少可以證明道德是一種流動的概念,會與時俱進,所謂堅守傳統,有時也未必是對的?
宋代名儒陸九淵在與朱熹於鵝湖會辯論時,亦反對朱熹透過泛觀博覽以格物窮理,而認為「心即是宇宙」、「心即是理」,更提出「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」的說法,把年代久遠、難以舉出反證的道德圖騰「堯舜」搬了出來,當場氣炸朱熹。
但是根據近代心理學的研究,世界上約有4%的人,患有感受不到良知的心理疾病。姑且不論「堯舜」是否允許活人殉葬,是不是真的是聖人,至少對那4%感受不到良知的人來說,陸九淵的心學要怎麼運用?王陽明還主張「致良知」,對那4%無法感受良知的人又怎麼說?但這在當時根本難以想像,而朱熹無法即時取得近代的研究報告,所以也無法有效反駁陸九淵,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陸九淵抬出「堯舜」的道德圖騰來對他嗆聲。
胡適曾說「少談些主義,多研究些問題」,為何?因為主義多半是依循著傳統所確立下來的原則,但身處於傳統的當下資訊不足,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個小時點,最好不要太快以過去的經驗來全盤否定問題。
就好像20世紀初期,同性戀甚至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,而被用一些非人道的方式去強制治療,於今看來自是匪夷所思 ; 而一夫多妻制在中國也持續幾千年,直到1930年制訂《民法》才改採一夫一妻制,難道也要以幾千年來都是一夫多妻的家庭傳統去否定一夫一妻制?
蘇東坡在王安石變法初期也是反對,但後來遭到流放,閱歷多了,在「與滕達道書 」中坦承昔年之錯誤:「吾儕新法之初,輒守偏見,至有異同之論。雖此心耿耿,歸於憂國,而所言差謬,少有中理者。」難道蘇東坡學問不夠、智商不高?當然不是,還是格局問題,難道郭台銘智商比他底下博士工程師高?都是格局問題。
蘇堤修得不錯,正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編得不錯。但要講到治國,又是另一回事了。「教戰守策」寫的一篇好作文,執行方案泛言「使平民皆習於兵」,實際執行方法付之闕如。但蘇東坡能夠捨棄自尊去反思,在實際接觸後改變了想法,至於老學究司馬光,始終不覺自己有錯,而全面罷黜新法,變法就此宣告完全失敗。
於今觀之,司馬光以「祖宗之法不可改」來反對新法自是令人覺得迂腐,但身處當下、身在局中,自己又怎能察覺得到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