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年4月26日,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首次訪問大陸,與胡錦濤總書記進行會談,我擔任法律顧問,並隨團出訪。法律顧問有三項任務:(1)出發前的研析、規劃 ; (2)訪問過程中涉及有關國、共的共識、公報之相關法律之注意 ;(3)隨後,並就有關訪問成果之實現之法律研析及法制修改建議。

之所以有這個機會,是因自1987年以來,長期研究兩岸法律,在2005年的時空裏,台灣由法律人當總統,當時執政陣營喊出連戰訪問團涉及違反法律的問題,為求慎重,訪問團乃由本人任法律顧問,並隨訪問團前往,後來,也如願沒有惹出任何法律麻煩,達成任務。

在與胡總書記會談前,連戰先生4月29日上午先在北京大學演講,不看稿,短短30分鐘的演講,獲得了20次熱烈、自動的鼓掌,堪稱精彩。其之所以精彩,倒不是「口才」的問題,而是連家三代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兩岸、中國、台灣近代史,那種歷史感在演講現場的時、空,帶給聽眾的熱烈需求,打成一片!

例如,他首先以其96歲高齡母親趙蘭坤女士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後被併入北大,作為「訪問母校-母親的學校」,來拉近與聽眾的距離,就不是只有「口才」能夠達到的效果,然後,連先生藉由北大、台大共同的自由思想及其人物胡適、傅思年的傳承,點出其要「推銷」的主題之一「自由思想」、「包容」,講來不卑不亢,同時,也因其源自北大,所以,對北大而言,也可以包容,何況,連先生也講到中國面對列強的侵略,光「自由主義」是不夠的,畢竟在實際面,能夠吸引人幹大事的還是社會主義的集體路線,滿足地主群眾的心理需要。

接著連先生期許青年能夠「為民族立命,為萬世開太平」,推出此行最重要的主題:和平之旅。這是引自、改自宋朝理學家張載的名言,原文是「為天地立心、為生民立命(道)、為往聖繼絕學、為萬世開太平」(見近思錄,卷二、95段),連先生也說這是「老祖先的心血結晶」,雖有一點老骨董,但用現代的話就是「堅持和平,走向雙贏」,連先生並呼籲這是「歷史的潮流」和「民意的驅動」,所以,他最後引美國前總統里根(雷根)說過「假如我們不做,誰來做?假如現在不做,什麼時候做?」,來說明這次他為何在60年後帶動「第三次國、共會談」,為自己作歷史定位,並於結束語時,再次呼籲「為民族立生命,為萬世開太平」,主張堅持和平、互惠雙贏。

連先生並提及其父連震東先生於台灣割讓給日本後,不願當日本人而回中國當中國人,令在場中國人感動。連先生述及如何在西安生長、面對日本將在重慶沒丟完之炸彈統統丟在西安的陳年往事,更是讓聽眾動容,正符合中國人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歷盡帝國主義的侵壓,而今改革開放30年,初嘗富強的心理需求。其後的連胡會,以及日後數屆的國、共論壇,連先生似已成為台灣之「兩岸關係」的第一品牌。

宋朝理學家東萊先生說「有實理然後有實心,有實心然後有實事,豈有借虛說而能收實效者耶?」,如果只是口才,那只是「虛說」,不足成就互信與友誼,連先生以自家經歷的實理、實心,成就了兩岸關係的「實事」,贏得了信任與友誼,祈為「萬世開太平」奠立了初步的基礎!

不知50年後,世人如何評價連戰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呼籲「為民族立生命,為萬世開太平」?不知時局是否會如連戰先生的期望走?遙想當年張載的願望,在澶淵之盟之後,宋、遼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,但是宋人自己違約聯金攻遼及聯蒙攻金,自遭滅亡。

於今大陸強台灣弱,主動權在大陸,但台灣的態度也是關鍵,誠如東萊先生所言「處小國者,當卑,當遜,當忍恥,當屈身,豈不以弱者小國之常耶?息之為息,在春秋之時,至微也,介乎大國之間,雖袛慄危懼,猶恐不能自保,況敢與人爭乎?當其與鄭違言之際,息侯盍自內咎曰:小大之不敵,天也;小之見陵於大國,亦天也,天實為之,吾其敢逆天乎?今乃不勝一朝之忿,忘其小而犯大,宜其自取覆敗」(東萊博議),小的一方,當自思之。

反之,為了和平,大的一方也應體會小的一方之心情,因為「小國之心,常疑人之凌我,故忿心易生,此息師之所以先動也。是心也,非特息侯為然,凡人之處於困阨窮弱之地,其最不平者,莫不甚於人之陵我」(東萊博議)。這些如張載、呂東萊的名言,俱為中華文化的遺產,此中華文化的遺產,海峽兩岸之雙方應多思之,如此一來,連戰所未提的另外兩句「為往聖繼絕學」、「為天地立心」,也是「為萬世開太平」的基礎啊!否則,兩岸如不能和平,那便是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了,和平發展能體天地生生不息之心,是為仁,這是幾千年來中國聖賢的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