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在1929年雖然經歷了經濟大蕭條,但反倒促成了一個美國新文明的發展,在挫折過程中,把美國文化積累的實力做了一次翻身,甚至是整個思想的衝擊,因而產生一連串的文化創作風。同樣的,亞洲金融風暴,對韓國的衝擊是最大的,但卻也造就了韓國國民文化創作的高峰,是韓國的文化產品輸出的很重要的關鍵期。反觀台灣,目前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,是不是也能感受這種挫折,而作為自己創造的動力?
很多西方的著作轉譯成台灣版的時候,常看到那種大量對話式的書籍,其實這在西方是習以為常,反而在台灣甚至整個華人世界,卻很少見,自從孔子的「論語」之後,華文著作再難看到一本經典的對話式著作。
透過對話的方式來著作,在目前科技時代,不但可以節能、又可以節省時間、提升效率,何樂不為?感謝現代科技之助,不管我走到那裡,都可以透過網路科技、電話採訪,把一個主題陸陸續續的呈現出來,走到哪都可以持續這樣的工作,接著我們要注意的就是,對於一個題目,要先把主題及子題規劃出來,有個大致的內容,每個子題要講什麼事先要有大綱,就可以陸陸續續的配合,逐步的把它完成。
因為現代人都比較忙碌,有很多事要去做,透過現代科技的整合就可以利用比較片段的時間,去兼顧到效率問題,每到一個地方都能有文字稿產生,甚至可沿途做潤稿、潤字的工作,全球化的經營就是如此,應該是用這種情勢,飛機一落地,講過的內容馬上轉化成將近十六頁、十八頁的文稿就到你手上,讓你可以在安排行程中間的空檔,甚至行、坐、住、臥、在車中就可以校稿,這樣就增加了生產的效率,等於在移動的時候,同時工作也在進行。透過這樣的旅行方式,我相信經過一、二年,本身就會有相當的內容出來了,這實在是拜現代科技之賜。
現在出版界也有許多口述歷史,等於是說有歷史名望的人用口述的方式,來形塑他們的故事,有人來錄音、來整理,最終用出版的方式,把他出版當作歷史重要的記錄之一,當時還是一種錄音的方式然後再把他文字化,我認為不應只是侷限於這樣的情形,像現在網路可以儲存他的聲音,聲音本身就是一個口述歷史,大家也不應妄自菲薄,應有更多人來留下聲音、創造口述歷史,我覺得這非常有意義。
我們現在聽到孫中山當時演講的聲音,都覺得特別有味道,可惜他留下來的聲音也不多,如果當時有這樣的科技,相信他能夠留下更多聲音,在這個時代我們要善用這樣的科技,都為各自的領域留下一些聲音的記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