陸委會關心大陸中西部台商,為了提供在地服務,於2010年委託台北市企業經理人協進會執行,分五組至大陸中西部各省台商協會,提供諮詢服務。我負責安徽、江西二省。現在兩岸關係比較好,這一類的講課活動,較易實施。
晨九時,陰微雨,驅車上盧山。才三、四百公尺,已雲霧漫漫,真是「不識盧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」。
不料,上山才過半,即面臨堵車,一動都不動,司機說肯定前面剛出車禍,估計需費時二、三個鐘才能恢復。我們決斷立刻回頭下山,改去白鹿洞書院。結果更是「不識盧山真面目」,將留待下次再會。
其實,我嚮往白鹿洞書院已久。公元1178年朱熹任南康軍,修復唐李勃所創書院,講學於白鹿洞,手訂「白鹿洞書院揭示」之教學宗旨,並邀其好友呂祖謙作「白鹿洞書院記」,稱「…嵩陽、岳麓、睢陽及是洞為尤著,天下所謂四書院者也…當是時,士皆尚質實…然則書院之復,豈苟云哉!此邦之士盍,相與緝先儒淳固悫實之餘風,復《大學》離經辨志之始教,由博而約,自下而高,以答揚熙寧間啟迪樂育之大德,則於賢侯之勸學斯無負矣…」。
昔於公元1175年朱熹與陸九淵曾參加呂祖謙召集於江西鉛山鵝湖書院之「辯論會」?理重要?還是心重要?
二人曾為此有一點「爭論」,但畢竟均為大聖賢,能互相包容,朱熹並於1181年2月11日邀其「諍友」陸九淵至白鹿洞講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」,聽者千人,繼續鵝湖會之精神,開啟了不同派別「會講」的胸襟。此後,歷宋、元、明、清八百年,名人親歷書院不停,直到清末科舉廢止,西方之學興起,理學衰微為止。
然而,雖時空環境不同,但朱熹、陸九淵、呂祖謙的理學、講學之求真、求聖賢之精神價值,在當今以發展工商經濟為主流之社會,仍然適於滿足人們精神之空虛。是以,雖然有「不識盧山真面目」的遺憾,但能以白鹿洞之人文精神替代,我更感興緻。
書院在淺林間,幽靜而不荒涼;有其形而稍乏內涵,如能藏朱子、理學經典,供學子研習,豈不更有內涵?書院倚一山溪,有一亭曰「獨對亭」。何獨?何對乎?莫非理學家所謂「慎獨」及「天下之理必有對」也!
其後,透過導遊張小姐介紹,讓其表哥姜君帶至盧山南邊鄉間,遊太乙觀(太乙真人,三太子之師父,為三太子蓮花化身而重生)、觀音橋等景點。
姜君年四十八,對鄉間事多聞,能識採山間藥草,年花三千多元承包二個100畝之水塘,養魚年收二萬。妻、兒、媳兼承包白鹿洞書院及太乙觀、將軍別墅群攝影點,一家仍靠白鹿洞之餘蔭過日子。
姜君稱姜、呂源自姜太公(呂尚)同姓,至今在盧山區仍祠同一宗祠,因之,吾二人亦本家也。二人乃互留電話。張導遊、姜導遊稱:盧山地區人多誦稱蔣介石尤其蔣經國,其祖父少時還收過宋美齡所贈之奶糖呢!吾聞之,乃以剛好身上所攜之森永牛奶糖相贈,言:吾乃蔣家後代之法律顧問,復贈汝奶糖。一笑。
觀音橋乃千年石橋,以石筍連結成拱形橋,工藝可觀。橋前100米處有「天下第六泉」,泉水甘美,千年不絶!有蕭兄問曰:「何處是前五泉?」,諸君子孰能知道?
我問張導遊:前幾個月我的老同學朱高正是否來白鹿洞講學?她說:有啊!他講一場幾萬元,講的好,很轟動啊!老朱這幾年游走大陸,以文會友,朋友遍天下,三教九流,尤多與學界遊,甚有可觀,近日出版「白鹿洞講演錄」一書(商務),肯定為千年流傳下來白鹿洞,又添了一筆名人事跡。
朱熹在白鹿洞講學,茲特記其幾項名句:
- 常人之學,多是偏於一理,主于一說,故不見四旁,以起爭辯。聖人則中正和平,無所偏倚
- 聖門日用工夫,甚覚淺近。然推之理,無所不包,無所不貫,及其充廣,可與天地同其廣大。故為聖、為賢,位天地,育萬物,只此一理而已。
- 致知、力行,用功不可偏,偏過一邊,則一邊受病。如程子云「涵養須用敬,進學則在致知」。分明自作兩腳說,但只要分先後輕重。論先後,當以致知為先;論輕重,當以力行為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