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百羽律師
「天下事有萬不同,然以理觀之則未嘗異,君子須當於異中而求同,則見天下之事本未嘗異」。這種「君子須當於異中而求同」的說法,在傳統儒家文化中可謂屢見不鮮,甚至,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也曾認為「中國學術有一特徵,亦可謂中國文化之特徵,即貴求與人同,不貴與人異」。要求同才是「君子」?不求同的,非但不是君子,不要被污名化就不錯了?
仔細想想,這種說法真的對嗎?所謂「以理觀之則未嘗異」,儒家有「理一分殊」的說法,簡單的說,就是認為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個,就像「月印萬川」一樣,月亮在每條河川上的倒影都不同,但始終都還是同一個月亮。所以說真理只有一個,但因為大家的解讀都不同,所以我們要找到相同的部分,追求彼此的「最大公約數」,去「異中求同」,才能達到社會的圓滿與和諧。你覺得對嗎?
實際上,以上這種說法有個盲點,雖說「月印萬川」,但你怎麼知道那是同一個月亮?當然,以現代科學昌明的程度,我們知道那是同一個月亮,這毋庸置疑。可是,古代的儒家學者在沒有以科學的方法,去確知那是同一個月亮的情況下,就直接假定那是同一個月亮,然後再去論證「月印萬川」,而推導出「理一分殊」,得出應「異中求同」的結論,這實際上就是種類似倒果為因的「套套邏輯」式的循環論證。結論正不正確,我們還不知道,但推理過程顯然有問題?
以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為例,在哥白尼之前,世人普遍認為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,但哥白尼卻對這個結論產生懷疑,他沒有直接假定地球就是宇宙中心,而是透過不斷的觀測,出版了其著作《天體運行論》,主張地球根本不是宇宙的中心。
「理一分殊」的說法是認為真理只有一個,但解讀各自不同,那所謂「理一」,究竟地球是中心?還是太陽是中心?以現今科學進展,我們知道就算太陽都不一定是中心,所以「理一」並沒有絕對,現在認定的「唯一真理」,可能再過個五十年、一百年,甚至根本不用那麼久,就完全被顛覆了。我們現在還有必要將自己所認知的「唯一真理」鎖定,然後認為絕對不容置疑、不容討論、不容變更嗎?
隨著時代的進步,認知也不斷的升級,沒有必要先預設結論(理一),然後再用結論去推導過程(分殊)。如果西洋文化也是「貴求與人同,不貴與人異」,何如?不正是阻斷了那些先知先覺的言路嗎?
舉個更淺白的例子,在某個品牌的智慧型手機上市前,過去的手機製造潮流,都是把手機做得越來越小,追求小而巧、小而美 ; 現在呢?手機銀幕越做越大,反其道而行,人們反而用得更開心!如果賈伯斯 「貴求與人同,不貴與人異」,又何如?
近日內閣改組,林全院長功成身退,改由賴揆接任,但在林院長任內備受爭議的「一例一休」政策,賴揆是否會「蕭規曹隨」,或者是察納雅言,重新檢討?值得觀察。
在過去馬克斯、恩格斯的時代,勞動環境極差,勞工被作為一種生產工具,卻無法享受生產的成果,而成為被資產階級剝削的對象,處境堪憐,恩格斯據其實地觀察結果,寫成《英國工人階級狀況》一書,當時的勞工慘遭剝削,真是苦不堪言!在此種情況下,勞工與雇主的談判實力差距甚大,勞工自有予以加強保護的必要。
然而,在21世紀的現在,對勞工的保障制度已經漸趨完善,有無必要再以過去舊有的思考模式去修訂勞基法?或許有人會說,這也是仿效西歐或北歐等先進國家所為之變更,是現代的趨勢。問題是,國家的體質不同,能作相同的處理嗎?假設一個人想學游泳,是要先在水深適中的池子裡練習,還是直接跳入大海怒濤中?初學者直接跳入怒濤中,那不叫做練習,那叫找死。
一國之衰落程度,由法律的規定與民間實情間之落差可看出端倪,法律規定得很漂亮,在上位者沾沾自喜覺得這是「為所當為」,訂得真好!但民間有能力遵守該法律的卻是寥寥無幾,這就是災難的開始。
台灣不似韓國以發展大企業為主,在經濟發展上是以活絡中小企業起家,然而,現在的勞基法,有能力遵守的幾乎都是大企業,中小企業違法者不勝枚舉。在事業發展初期的中小企業卻跟已成熟的大公司適用同一部法律,不出問題才奇怪!
或許有人說,這是邁向西歐或北歐那種已開發國家的陣痛期,問題是,那些中小企業能撐過這段陣痛期?還是直接宣告陣亡?當中小企業都撐不下去,將促使大企業的壟斷更加嚴重,已經影響到台灣的立國根本。這個時候是不是再去反思一下「理一分殊」的道理,有無必要不經驗證就自己鎖定了一個「真理」,然後蠻幹到底?
所謂「國有諍臣,不亡其國」,但諍臣在傳統儒家文化之下,向來都過得很辛苦,為何?就是因為這種鄉愿文化,「貴求與人同,不貴與人異」,在這種文化之下,甚至還有「三個臭皮匠,勝過一個諸葛亮」的講法,形成完全不尊重專業的文化!靠多數的輿論支持就可以凌駕一切!愛因斯坦26歲發明了「相對論」,難道隨便找三個路人也能發明相對論嗎?
在現代社會,我們應該要以更開闊的心胸去容納那些逆耳忠言,而不是用輿論暴力去扼殺少數意見,以歷史的角度觀之,促進社會繁榮與進步的想法,許多正是那些少數意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