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遊已久的魏廷朝先生,最近在其遺孤的努力下,出了一本新書—《賭鬼的後代──魏廷朝回憶錄》。
乍看之下,這書名似乎有點怪怪的,魏廷朝不是一個政治人物嗎?到底與「賭鬼」何干?但深究之下,卻發現「賭鬼」正是恰乎其名,為何?
台灣在解嚴前的軍政府時代,作為一位民主先行者是需要極大勇氣的,在已有雷震案的前車之鑑下,殺雞儆猴,照理來說已經產生「寒蟬效應」了,詎料,竟有人仍敢發表《台灣人民自救宣言》,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韙」!這位似乎有點白目的仁兄就是魏廷朝先生!
魏廷朝先生的父祖一代,據聞都是賭徒,而魏廷朝承襲其父祖之血脈,也具備這種豪賭的基因,只是這一次,他的賭注不是金錢。
在那個時代搞民主革命,要面對的是警總與情治單位,深怕哪天突然就不知所蹤,簡直就是拿身家性命作賭注,魏廷朝賭的竟然比他的父祖還要大!這要不是有點白目的因子,一般人還真的不敢這樣做,換個比較優美的說法,這是革命的浪漫情懷!所以革命家通常都不是一般人能夠幹的來的。
在軍政府時代作為一名台灣民主的先行者,與承平時代的民主抗爭運動,實乃雲泥之別,在那個時代,革命就是要預先做好犧牲的準備,革命的本身就是一種目的,而不會去算計結果,但現代有些民主抗爭運動卻正好相反,沒有人因此犧牲,法院甚至還判決無罪!
所謂的「公民不服從」,是以良心反抗不認同的政策,而以自身的痛苦去喚醒世人!就像清末的戊戌變法,雖然主事者康有為、梁啟超等均避居國外,但譚嗣同仍堅持留下受刑,為何?如果這場變法完全沒有人犧牲,只有光緒皇帝被囚禁於瀛台,那世人會怎麼想?這場變法根本是玩假的,只是一群人利用光緒皇帝來上位而已!
是以,譚嗣同堅持不走,要以他的鮮血喚醒世人,方能展現主張改革的決心!同樣的,魏先生的民主革命亦同此理,雖然最後沒有成功,但一開始就是抱持著「成功不必在我」的想法,只要其苦難能喚醒國人,則其願足矣!
而現代有些民主抗爭運動的弊端也在於此,沒有人因此而犧牲,卻有人因此而得利,甚至之後發現少數運動的主事者,在私德上有嚴重瑕疵,連最基本的道德標準都無法自我要求,一旦從政面對更大的誘惑,又怎能夠抗拒?對照魏先生的不伎不求,部分民主後進者又怎能不汗顏?
面對當時軍政府的威權,從事民主運動之成功率極低,但風險性甚高,惟魏先生卻有譚嗣同「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崑崙」的豪情,怎能不令人動容!但現在年輕人只知有太陽花,卻不知有魏廷朝,又怎能不令人感嘆!
雖然魏先生之名,在如今可能沒幾個年輕人聽過,但卻是我怎麼也忘不了的人物,為何?因為他是我朋友魏筠的父親。
與魏筠相識多年,最初在地檢署當同事,或許是因為我平常閱讀涉獵較廣,兼及一些所謂的「黨外讀物」,早在《李敖回憶錄》中即看到諸多關於魏先生的記述,也因此當平素作風低調的魏筠告訴我她的家世背景時,我對魏先生的名字並不感到陌生。
當時其他同事們卻並不知道魏筠的身世,他們大多對魏筠有個普遍的印象,就是她好像總是迷迷糊糊的,好像都沒有睡飽,眼睛總是睜不太開,騎著一台老舊的中古機車小Dio,常常修來修去,但又老是壞在路上。
雖然乍看之下似是個迷糊又樂天的形象,但實際上,就我的觀察,雖然眼睛常是睜不開的樣子,但當她偶爾睜開雙眼的時候,眸子卻是炯炯有神,配合她豪氣干雲的個性,很快的就成為了我們許多同事間的精神領袖。
為何她會有這種巨大的反差呢?我當時年紀尚輕還不是很瞭解,只隱約感覺魏筠這個人像洋蔥一樣,是個很有層次的人,認識她越深,越知道她的內心並不像表現出來的那麼迷糊。
在經過多年的歷練之後,我才終於領悟到:原來她的心中有個很深的烙印,來自於對父親的複雜情感,正因為這種情感太過濃烈,也因此她選擇了作一個迷糊的人,來去淡化內心的傷痛。
畢竟她的父親,台灣民主先行者魏廷朝先生,前前後後坐了十七年的苦牢,沒辦法陪著自己的小孩一起成長。身為一名革命志士,為理念拋頭顱、灑熱血,那是「求仁得仁」,但在為理想犧牲奉獻的同時,更苦的卻是家人,尤其是小孩子,而魏筠,正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。
魏筠從小就常常往返家裡與監獄,兩地奔波的去探監,以我一個客觀第三人的角度觀之,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子,面對著坐牢的父親,是非黑白的界線是越來越模糊,但她只是一個小孩子啊!要怎麼樣告訴自己去解釋這種情況?因此,魏筠那種看似迷糊的樂天派外表,於焉成形。或許是她不想再去分辨,以致於寧願裝瘋賣傻?雖然父親背負著民主的大義而蹲苦牢,但女兒的希望永遠都是最單純的,只是想要父親一個短暫的溫暖陪伴,卻連這一點最起碼的願望都不可得………
只是魏筠或許承續了父親「堅剛不可奪其志」的個性,選擇表現出迷糊、樂天的外在,但內心的苦楚卻從不輕易對人言,而自己默默的承受,但自己潛意識裡又不斷的追逐著父親的形象,曾經有一次她送了一張貼紙給我,上面的圖案是一隻大貓叼著一隻小貓,當時我不知是何意思,多年後思之,才發現她或許是將思念父親的情懷投射到那張貼紙上,這種痛苦是一般人所不能輕易體會的。
現在很多政二代都出來選舉了,我們一般對於政二代的印象都不是太好,認為是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,頗有晉惠帝「何不食肉糜」之風,但這完全不適用在魏筠身上!為何?正因魏先生身為民主鬥士,苦牢蹲了十七年卻壯志未酬,因之魏筠從小在困苦中成長,被迫承受的痛苦使得她加速早熟,與其說她是政二代,不如說她是像孔子一般的落魄政治貴族。
當孔子受困於陳蔡之間,只能採摘野菜來煮湯喝,眾弟子懷憂喪志、諸多埋怨,孔子看到這種情況,只跟弟子們說了一句話:「君子固窮」!想到這句話,我彷彿又看到當年那個在土城,跟我說她的摩托車又壞掉的魏筠。
多年不見,發現魏筠還是沒什麼變,有其女可見乃父之風,不愧為賭鬼的第三代!在目前混濁不清、是非難明的政治圈中尤為難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