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榮海律師

前天夜讀台大外文系廖咸浩教授大作「紅樓夢補天之恨」第三章、第四章,好多「隠喻」:秦可卿(情可親)竟是崇禎皇帝的隠喻,代表遺民對故國之情,情就是理(王學後學)!李贄的「赤子之心」、少年的情懐(明)與不願長大成人(清)(第152頁上下)。紅樓夢原是對朱(赤、紅)明之夢!「情」成為反程朱的先鋒!

S__20602995.jpg

王學之劉宗周曽云「君臣之義本以情決,捨情而言義,非義也」,以情代理。紅樓夢之書看似為賈寶玉的浪漫愛情故事,其實則是寶玉(遺民)在兩種朝代(林黛玉、薛寶釵:明與淸)間的選擇(第149頁)。最後,林黛玉遁入空門,明已空無。像人物甄士隱(真事隠)、賈雨村(假語存)為例,太多太多隱喻,像藏寶,象徵雍、乾文字獄時代,作者的苦心、處處隱喻。廖教授費煞苦心,不知花了多少心血,幇我們尋寶、抒理?寶已一一找到,但太多了,我們看書的人一時之間腦筋沒有那麼好,也會先凌亂一部分。

回到當代,如今「台灣同胞」處在「中國」認同與否的混亂中,是否有如賈寶玉的選擇?選黛?還是釵?是否會一場空(遁入空門)?如今還一團亂,未來如何?不知廖咸浩教授或有那位能人,能夠寫出一本「當代紅樓夢」足以抒發台灣當代、兩岸的情懐,誰能?也許我想太多了,不如如紅樓夢中所云「改悟前情,將勤謹有用的工夫,置身於經濟之道」……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