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簡發本心之問,先生舉是日扇訟是非答,簡忽省此心之無始末,忽省此心之無所不通」(陸九淵集卷三十六)
陸象山才高。關於王安石變法的利弊得失一千年來眾説紛云,我無從判斷是耶非耶?但只看陸象山説一小段即已明白,他說「讀介甫書,見其凡事歸之法度,此是介甫敗壞天下處。堯舜三代雖有法度,亦何嘗専恃此,、、介甫慕堯舜三代之名,不曾踏的實處,故所成就者,王不王,霸不霸。本原皆不能格物,模索形似,便以為堯舜三代如此而已。所以學者先要窮理」(陸九淵集卷三十五)
此段也証明陸象山也主張「窮理」、「格物致知」,也認為王安石變法失敗是因未能「窮理」、「格物」,只有表面的「法度」及慕堯舜三代的「心」是不夠的、不踏實的,「不曾踏得實處」。
俗世稱象山為心學,然象山卻說「學者先要窮理」,是可知分心學、理學不可強分!應兼顧二者。法律工作也是「先要窮理」、不失本心(自由心証),判的好,每一個案子可以說是聖人功德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