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榮海律師
2020年8月18日晚上閱讀齊邦媛80歲以後完成的自傳式大作「巨流河」(注:遼河),從1924算到2020年,近百年的人生經歷及啓示,值得一看。
齊教授生於遼寧鐵嶺,隨著九一八、中日戰爭的爆發,從東北逃到,北京、再逃南京、蕪湖、漢口、再逃到湖南湘鄉、廣西桂林、懐遠、再隨中山中學逃往重慶,並在樂山上武漢大學哲學系転外文系,抗戰勝利後在武漢、上海,1946年至台北台灣大學任助教,婚後住台中、再台北,其後在和平時代曾訪美國、歐洲,養老寫作在台北長庚養老村。她的近百年生活、逃難、教學、寫作經歷與智慧,值得一看。
齊邦媛教授在四川樂山上武漢大學在樂山的流亡大學外文系,1946年就接到台大助教的聘書,其後並接家人及親友來台,常去基隆接人。她說個性中想獨立,故遠赴樂山、台灣⋯⋯豐富的一生究竟是命運?或也有個性使然的成分,我想都有吧!
令我特別注意的是:
1、不管逃難的環境多麼艱難,她及她的家人總不忘她的學習;
2、她家在東北有四千畝土地(齊邦媛,巨流河,P.32)。祖父齊鵬大不願只是當莊稼人,去保定老速成學堂學軍事,在奉軍當到旅長。父親齊世英年輕時去德國柏林大學學哲學,回園後曾參與郭松齡倒戈反奉軍。後加入國民黨,做了許多保東北人、抗日的愛國活動、做過立法委員,也被開除黨籍,晚年沈寞於山河變色。
3、齊邦媛遇過名師朱光潛,見其英文好,勸其改唸外文,去樂山就讀,放棄不切實際的跑去西南聯大。齊教授非常扎實、長久的唸好了英國文學、美國文學,曾為海耶克來台演講英翻中,她說 Open Society 是她首先把它翻譯成「開放的社會」的。
4、因為英文好,她曾把許多臺灣的文學作品,翻譯成英文,推廣到國際。如也曾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、美國的大學用英文講台灣文學。值得年輕人學習,趁年輕扎實練好基本功。
5、齊邦媛自傳「巨流河」一書P.492 述及1985年去柏林自由大學講學「台灣文學」課程半年時,和校長Dr.Dieter Heckelmann 往來的情形及在柏林的感觸,也提到台大法學院的傑出教授王澤鑑、翁岳生、廖義男、戴東雄、(齊邦媛,巨流河,P.491-497)。
6、齊教授做了許多両岸、國際文學交流。在威海交流,望著渤海、大連、鉄嶺,齊教授感嘆地説「、、明天一早我們要搭飛機「回」台灣、、結婚、生子、成家立業,五十年在台灣,仍是個「外省人」,像那永遠回不了家的船,在海浪間望著回不去的土地」(P.490)
齊邦媛又説:「在台北,阿城、王安憶、莫言、余華、蘇童、張賢亮等相繼出現,這些作家來台北參加大大小小的會議,彼此認識一些可以交談的朋友,但是,「他們」和「我們」內心都明白,路是不同的了。誠如佛斯特「印度之旅」的結尾所説:全忘記創傷,還不是此時,也不是此地(Not now,not here)」(齊邦媛,巨流河,P.490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