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州之野產異蛇,黑質而白章,觸草木盡死。
這是唐代柳宗元的著名文章捕蛇者說,最近碰巧又讀了一次,但與以前學生時代相比,讀起來感受完全不同。過去側重文學欣賞的角度,但現在或許是律師的職業病使然,反而好奇這種異蛇到底是哪種蛇?
查了一下捕蛇者說寫作的時代背景,正值柳宗元被貶官至永州之時,當時的永州,約略在今日的廣西省一帶,而非一般所認知的湖南省。廣西省的毒蛇可就多了,主要的毒蛇包括雨傘節、百步蛇與眼鏡蛇等,也是為臺灣人熟知的種類。
從文義來說,這種蛇是黑色身體上有白色的標誌,乍看之下會覺得是不是雨傘節?但問題是雨傘節有這麼毒嗎?還會觸草木盡死?還是說唐代的時候雨傘節比較毒,但現在已經退化了?也有人說這其實是百步蛇,但問題是百步蛇不是黑質白章,而且也不會觸草木盡死。那問題來了,這異蛇到底是哪種蛇?我分析有以下幾種可能:
1、是早期生物演進過程中毒性未退化的雨傘節。
2、早期的百步蛇其實是黑質白章,但此科屬現代已絕種。
3、不是雨傘節或百步蛇,而是一種現代已經滅絕的蛇類科屬。
4、作者用誇示法,實際上唐代的蛇類根本沒有觸草木盡死這回事,那就是一般的雨傘節。
5、當時民智未開,柳宗元未經查證,以訛傳訛就以為真的有毒蛇可觸草木盡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