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流行一個名詞「認知作戰」。疫情期間晴耕雨讀,發現媒體的行銷洗腦真的很恐怖,人若沒有廣博閱覽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,很容易就被牽著走。

現代的「認知作戰」姑且不談,我們今天先來看看古代的認知作戰。小時候念史記,印象深刻的是秦朝律法嚴苛,遲誤期間就會被處斬,劉邦有次帶隊領人去服徭役,走到一半,發現極可能會遲誤期間,想想去不去可能都是往生,乾脆就把囚徒都放走逃亡了,途中遇到一條白蛇,然後就斬白蛇起義了!

歷史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,記載是一回事,但因為死無對證,還需要有其他證據資料來與記載相互印證,這也在在考驗人的獨立思考能力。隨著睡虎地考古之秦代竹簡出土,據竹簡上記載的秦代律法,遲誤期間就是罰錢(這也比較符合一般邏輯),沒有像史記說的那樣要處斬!

那史記為何還要這樣記載呢?因為識時務者為俊傑,史記後來在漢宣帝的時候被司馬遷的孫子獻給朝廷,漢宣帝看了之後大喜。若不是這樣寫,增強漢朝滅秦的正當性,斬白蛇起義是劉邦天命所歸,漢宣帝怎麼會大喜?內容若是逆鱗,史記能不能流傳後世都不一定,又怎會變成儒術宣傳的極佳文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