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在書店偶然間看到這本吳忻穎檢察官的著作《扭曲的正義》,書中具體敘述了很多作者在擔任檢察官期間的所見所聞,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。
簡言之,這本書是一本現代的官場現形記。但老實說,我對本書中敘述的內容是一點也不意外,甚至還有種熟悉感,但對於本書的出版卻是非常意外。怎麼說呢?
所謂「哲人日已遠,典型在夙昔」,過去的古聖先賢已經不再,只能在今日供後世人膜拜而已,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儒家很喜歡把「堯舜禹湯」當成道德典範的原因之一,或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找不到「堯舜禹湯」失德的證據了?直到我看了這本《扭曲的正義》,才驚覺,原來當代也有一個我本以為只存在夙昔的哲人。
「鄉愿,德之賊也」。不論在職場或在官場,有許多人都認為「做人比做事重要」,但在台灣社會,所謂的「做人」,往往與「鄉愿」分不太清楚,若學做人才有出頭天,那誰想要學做事?其實本書中所描述內容,很多法律實務工作者都知道,只是幾乎沒有人敢像吳忻穎檢察官一樣講這麼明,否則鐵定被當成「不會做人的頑劣份子」,甚至於「負面思考」、「偏激」、「不合群」、「不孝順」等等帽子可能都會被套在頭上,進一步影響前途。所以吳檢察官肯講出這種現象,是需要有相當膽識的。但是本書聰明的地方,就在於找了一些檢察官與法官推薦,這樣那些想要給吳檢察官污名化的人,還是會有些顧忌。
至於後續吳檢察官辭職而赴德國留學,我也不感意外,這種人材還是當學者比較適合,繼續留在體制內受折辱沒必要。個人推測吳檢察官應是本來就以做學者為目標,只是想要有實務經驗,才先選擇當檢察官,而且還是選澎湖地檢,因為在澎湖才可以在短期內從偵查、公訴到執行,一條龍式的歷練一遍。在可以預測的未來,台灣將多了一位優秀的刑事法學者,吳忻穎教授。希望不要因為太有個性而被學校封殺,學者就是需要有理想性的人。
傅佩榮教授認為,「理想的重要性不在於被實現,而在於為生命找到定位與指引」,我覺得很有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