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年前某個黃昏,一名大學生徘徊在台北街頭的一家自助餐店前。
「一碗白飯,謝謝!」男孩低著頭說。老闆夫妻見他沒有選菜,一陣納悶,卻也沒有多問,立刻就盛了一碗白飯遞給他。男孩付錢的同時,不好意思的說了一句:「可以在飯上淋點菜湯嗎?」老闆娘笑著回答:「沒關係,你儘管用,不要錢!」
男孩吃飯吃到一半,又多叫了一碗白飯請老闆裝在他的便當盒裡。「一碗不夠是嗎?我這次再給你盛多一點!」老闆很熱情地回應。「不是,這我明天要帶到學校當午餐的」 。老闆聽了,在心裡猜想,男孩可能來自南部鄉下經濟環境不是很好的家庭,獨自一人北上求學,甚至可能半工半讀,處境困難可想而知。於是,悄悄在這男孩的便當盒底部先放入店裡招牌的肉燥一大匙,還加了一粒滷蛋,最後才將白飯滿滿覆蓋上去。
老闆貼著老闆娘的耳說:「男孩若是一眼就見到白飯加料,說不定會認為我們是在施捨,這不等於直接傷害了他的自尊嗎?這樣,他下次一定不好意思再來。如果轉到別家一直只是吃白飯,怎麼有體力讀書呢?」
老闆夫妻倆沉浸在助人的快樂裡。
「謝謝,我吃飽了,再見!」男孩拿了便當盒起身離開。從此,這男孩再也沒有來過這家店了!因為他從小就吃全素,不碰任何肉類與蛋,而且因為這老闆在他的便當盒裡加了肉燥,造成素食專用的便當盒沾到肉類也無法再使用,還要自己花錢再買一個新的便當盒!這位窮困的學生只是點了一碗白飯卻毀了一個便當盒,損失慘重卻又不好意思跟那老闆索賠,於是從此不敢再光顧這家便當店了!
此刻,老闆夫妻倆依然沈浸在助人的喜悅中。
子曰:「好行小惠,鮮矣仁」。這什麼意思呢?孔子觀察到有些人很喜歡對人施些小恩小惠,但這些人的主要目的只是想要讓自己達到有在做好事的自我滿足感,至於「做好事」有沒有真的幫助到別人,是不是別人真的需要的,這些人就不會再去探究了,所以孔子才說這種人並非真正的仁者。
所以凡事不要自以為是,不去探究客觀事實,只為了有「做好事」的自我滿足感,卻反而造成別人的困擾,這不是真的在「做好事」,而只是一種自我陶醉的偏執。